在经过了“十一五”连续五年翻番式的增长后,中国已超越其它国家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2011年终于出现了产业转型迹象。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风电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说。“但在这种超常规增长的背后,风电质量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风电标准滞后与风电快速发展的矛盾、风电与电网、风电与常规电源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说。
今年以来,与基本停止的风电场建设不同的是,我国各个风电场在全面进行各项技术和管理的“补漏”工作,而这些“补漏”是我国风电产业曾经省略但又不得不进行的必修课。
记者了解到,今年前10个月,酒泉风电基地发生脱网事故73次。另外,河北、吉林、内蒙古等地风电场也连续发生多起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
中国电监会认为,脱网事故暴露出中国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四大问题。
电监会今年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认为,我国风电发展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风电消纳方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弃风”折射出我国风电送出消纳矛盾很突出。
因此,针对技术短板,今年以来,“补漏”工作在各个风电场全面展开。
如今进入酒泉风电基地,已经看不到前两年车水马龙的忙碌景象。曾经在一个月中完成五万千瓦装机的建设速度,已经演变成静静的期待。与此同时记者看到,针对风电场的技术“补漏”工作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1月15日,玉门黑崖子风电场的48台风机,完成了低电压穿越技术改造。
“我们已经全部完成了国家电网要求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有功功率控制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等涉网系统的改造工作。”黑崖子风电场场长郭进学说。
据甘肃省电力公司介绍,针对风电场频繁发生的脱网事故,国家电网公司狠抓了风电并网运行反事故措施,对已并网风电场从低电压穿越、接地系统、电缆头、涉网保护、无功补偿、风机信息上传、调度运行等方面加大排查力度,督促和帮助风电企业进行改造,不断提升风电场并网性能。
今年初,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宣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一大国。去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473.3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并不是一个风电强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我国要实现风电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风电“新政”不断推出。
首先是收紧地方风电审批权。8月底,国家能源局出台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地方上马风电项目须经能源局批准。
《办法》明确,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风电场工程项目,要按照报国家能源局备案后的风电场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发计划进行。风电场未按规定程序和条件获得核准擅自开工建设的,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电价补贴,电网企业不接受其并网运行。
其次技术标准不断推出。6月至8月,国家能源局连续下发了《关于印发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随后,国家能源局又发布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涉及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方面。
再次是以计划安排方式对风电建设项目进行统筹。
8月初,中国国家能源局下达了“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通知,核准风电项目总计2883万千瓦,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在五份计划通知上,全部标有“特急”字样。
记者了解到,这2883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是从地方申报的4000万—5000万千瓦项目中遴选出来的,说明风电审批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开始从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入手,规范风电产业发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通过趋严的并网标准以及从紧的项目审批,我国风电产业才能实现规范发展。国家能源局的上述措施,必将对中国风电产业理性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