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CFO)离职总会引发外界一些猜测——此家公司运营状况可能出了问题,但如果一个行业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CFO不约而同离职呢?
1月31日,三家光伏上市公司向日葵(300111)、超日太阳(002506)和拓日新能(002218)同时发布2011年业绩预告。其中,向日葵预计盈利下降九成,超日太阳预计盈利下降35%至65%,拓日新能则预亏8000万元至9000万元。三张预亏的成绩单,无异于整个光伏(太阳能)行业入冬的一张公告。
其中,日子过得最为艰难的当属拓日新能。拓日新能2011年全年预亏1.35亿元至1.45亿元,而其2010年的净利润为9627万元。
其实,近来光伏行业内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更使人绝望的是,在中国概念股被集体打压,全球太阳能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环境下,短期内股价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过去6个月,1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公司CFO就走掉了4位,他们是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昱辉阳光和阿特斯太阳能。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还有2家太阳能公司的CFO正在考虑辞职。而据坊间传言,业内还有2家公司的CFO正在考虑辞职。让这些职业经理人决定另寻高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奄奄一息的生存现状。
退市,从美国退市,重新回到市盈率更高的A股或港股上市,这被看作是这些曾以“在美国上市”为荣的光伏企业的最后选择。然而,退市回购股票所需的大笔资金又成为新难题。在目前的市场下,能帮助它们完成退市的“金主”并不多。
所有的支撑都指向了一个解决途径:找钱,维持运营。这个艰巨任务很大程度上成了CFO们的头等大事:要在已经基本失去融资能力的资本市场中找钱。
2011年12月,国电科环和京能清洁能源两家公司在香港逆市IPO。然而,这两家公司遭遇的不是延迟上市,就是融资金额大幅缩水,甚至遇到了“少谈风电和太阳能,大打环保牌”的尴尬。更可悲的是,早前试图冲刺国内创业板的公元太阳能,还遭遇IPO被否的命运。
这些看似逆向而行的举动背后,却有着相同的原因:正是对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悲观,让这些恐慌的私募基金急于将过去两年投资的新能源公司“出手”:现在不卖,以后可能更难卖了。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无论从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数量还是光伏企业IPO情况来看,均较前几年退步了。
试图通过上市缓解资金压力的还有计划分拆旗下业务在香港上市的赛维LDK,但没有人敢买这家债务总额已经高达58.51亿美元的光伏企业的账。有消息人士透露,赛维多晶硅业务上市初审就未获通过,目前上市时间已延至2012年年中。
在资本市场融资无果的情况下,太阳能企业的命运掌握在了银行业手里。
“几乎所有的银行信贷都亮起红灯,流动贷款、设备贷款全部关门。”超日太阳能董事长倪开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连国有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自2011年初开始也停止了对太阳能企业用于生产制造的信贷,商业银行就更困难。
目前,中国银行已就光伏行业贷款做出风险提示,在信贷规模上对光伏行业“保持额度”,中国农业银行已将光伏企业划分为“支持、维持、压缩和退出”四类,对所有类别的企业基本都以存量为主,不再给予新增信贷。
很难想象,在2012年,谁会是这场大跃进中的赢家,谁又能拿到那张象征生存的船票。